近日,2023岳阳马拉松赛在君山区“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鸣枪开赛。来自全球各地逾万名跑友尽情驰骋,用脚步丈量最美岸线。
5年前的这个时节——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岳阳,考察位于长江沿岸的君山华龙码头,勉励湖南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5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楫争先、迎难而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
不负嘱托,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责任
湖南以最严攻势倒逼污染防治,以最严举措构筑生态屏障,以最严法治改善环境质量,一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2018年5月11日,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半个月后,十一届湖南省委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
省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检查;
省政协专门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
省纪委监委连续5年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
今年3月29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林阁老巡护监测点,实地调研水生态修复等情况,叮嘱大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守护好一江碧水。
……
5年来,湖南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22年,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长江湖南段131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全省32个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水共治”,补齐湖南“护水”短板
“做梦也想不到,家门口出现了这么一个大公园。”漫步在公园里,家住东风湖的刘迪辉感慨道。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东风湖逐渐成为城市北部的“藏污纳垢”之处。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的启动拉开了岳阳东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序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这为东风湖的综合治理按下了保护、治理、修复的“快进键”。
3年内,岳阳通过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长制久清”五大策略, 重点实施排口截污纳管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溢流污染控制工程、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底泥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智慧水务工程。通过一系列综合整治,杜绝了东风湖周边污水直排现象。2020年10月1日,东风湖重现“水清岸绿新画卷”。
近年来,在湖南像东风湖一样经历蝶变的河湖还有很多。
“全省‘一盘棋’,整体思路是通过统筹强化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为抓手,统筹推进“三水共治”,通过打好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向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等全面“开战”。
截至2022年年底,27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全面完成,非法采砂全线杜绝,长江湖南段38家沿江化工企业和42家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危化品企业完成关停搬改。全面修复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全省实现城镇、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9.9%以上,143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一系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组合拳之后,“一江一湖四水”形成了一条条流动生态风景线。
“7+1”行动,洞庭湖总磷攻坚成效显著
“水清了,河面干净了,再没有臭味了。”春耕时节,在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哑河边,村民姚冬之高兴地对记者说。
汉寿县地处洞庭西滨,沅、澧水尾闾,水资源丰富,拥有养殖水面24.6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9.9万亩,是全省水产品生产大县。但曾经一味追求水产养殖高回报,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创伤。投肥投饵、养殖尾水直排,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欧美黑杨种植等,致使汉寿境内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量黑臭污水涌入西洞庭湖,湖里鱼虾少了,原本成群结队的候鸟也难觅踪迹……
针对总磷超标,汉寿县有的放矢,编制水质提升方案,重点盯住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8个领域481个项目进行专项整治。汉寿县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为突破口,采取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工程。
“ 在洞庭湖治理过程中,2015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说,总磷超标问题一直是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洞庭湖是典型过水性湖泊总磷来源广泛,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四口等都要汇入洞庭湖,2003年—2015年,洞庭湖湖体水质主要以Ⅳ类、Ⅴ类为主,超标污染物为总磷,且2015 年洞庭湖总磷浓度较高,达到0.112毫克/升。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洞庭湖区域实际,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湖南出台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十四五”总磷攻坚作出详细部署,明确7项重点工作任务和1项“禁磷 限磷”专项行动。
湖南将洞庭湖总磷攻坚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中统筹 ,2021年开始,以整治项目为载体,推动地方集中资源、集中时间攻坚克难,加快补齐重点领域治理短板。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 12.6 万亩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2022 年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32 千米,洞庭湖区 28 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34 家化工企业关闭退出或异地迁建。
2021年以来,全省各级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系统综合施策,持续精准发力,纵深推进总磷攻坚“7+1”行动计划。2022年,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至0.060毫克/ 升,比2015年下降46.4%,其中西洞庭湖连续两年达到Ⅲ类,南洞庭湖突破性达到Ⅲ类。
“水质好了,鱼儿多了,鸟儿也回来了,去年过冬的候鸟约有240种 ,总数超过30万只。”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介绍。
人与自然展开和 谐共生新画卷
“看着江边的环境慢慢变好,我们这群从小在江边长大 的人感到很欣慰。”潘孟军出生在水上 ,祖祖辈辈都在水上谋生 。 2021 年 ,为响应长江“十年禁渔”号召,潘孟军带着一家人告别了“水上漂”。他将河道清理发展成为保洁公司的主营业务,曾经的渔船变成了守望清波的“巡护舰”。
“一江一湖四水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个是治污,一个是治岸,一个是治渔。”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 年上半年,湖南省启 动“十年禁渔”,一年半内,全省建档立卡渔船 20376 艘、28588 名 渔 民 全 部 退 出 、19154 本 捕 捞证全部收回注销。退捕渔民得到就业帮扶、享受参保绿色通道。截至 2020 年底,符合参 保条件的 28428 名退捕渔民全 部 纳 入 养 老 保 险 ,18259 名 有 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捕渔 民实现转产就业。
4月的君山区 华龙码头,春光明媚,微风轻拂,水面上江豚不时腾跃,绿草间鸟儿悠闲嬉戏。
“我们这里有江豚、候鸟、麋鹿,还有生态体育公园,城里的亲戚都争相到我家过周末了。”东洞庭湖林阁老监测点监 测员邓铁牛话语间满是骄傲。
以前洞庭湖难得一见的地方著名保护动物——江豚已经成了“江豚湾”(即原先的华龙 码头)的一景。今年1月31日, 湘江长沙市望城段发现三头长江江豚身影 。岳阳市江豚协会创始人徐亚平告诉记者,江豚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特别高,江豚从南洞庭湖水域一步 步往湘江上游走,见证着湘江 渔业资源变丰富、水生生态持续向好。
据不完全统计,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水域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 年增加近30种。2022年—2023年,越 冬候鸟数量约37.83万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也频繁现身,江豚、麋鹿稳定栖息达到162头和230余头。
5年间,从湘北洞庭湖区到湘南五岭大地,从湘西武陵山区到湘东罗霄山区,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潮流。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刘群表示,湖南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系统保护和治理,为保护好“三 湘四水”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贡献生态环保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