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
技术深挖 | 苦草、黑藻、金鱼藻等5种沉水植物的净水能力分析
来源:水生态环保网     阅读:4989
iWater官方
发布于 2022-05-20 00:11
查看主页

| 文章来自金树权、周金波等人论文《5种沉水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环境科学,2017),内容有调整 |


沉水植物是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善河湖水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可分为3个层面:

① 自身净化作用。沉水植物通过根茎叶直接吸收底泥和水体中的N、P营养物质,并分泌一定的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② 生境改善作用。沉水植物可有效增加水体DO含量,促进生物和非生物悬浮物质沉淀,抑制沉积物再悬浮,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

③ 生物载体作用。为其他水生动物提供生存栖息场地,营造优质的微生物生存载体,通过微生物净化实现水环境的综合改善。

一般来讲,①即代表沉水植物对N、P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作用;②③可一并归为间接增效作用

那么,这两种作用,各自对水质净化的贡献是多少?哪种作用才是沉水植物净化功能的主导?本文章即对此作了阐述。

一、植物选择

微信截图_20220520001057.jpg

二、实验结果

结果1:不同沉水植物生物量变化

经过近两个月生长,各沉水植物平均株高由25cm增高至50~80cm,其中苦草平均增加最多,微齿眼子菜增加最少。

不同沉水植物试验前后净增生物量变化大小顺序为: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640 (4).jpg

结果2:沉水植物N、P直接吸收与增效作用对比

本研究将水质N、P去除率分为直接吸收、间接增效和其他作用3部分贡献率。直接吸收贡献率通过计算植物N、P净吸收量获得;其他作用指不种植沉水植物条件下水体具备的自净能力;增效作用指通过沉水植物吸附、改善生境提高微生物转化能力而产生的净化作用。

由结果可知,5种沉水植物对水体TN、TP的去除率范围为63%~83%、50%~70%,去除能力排序为:轮叶黒藻>金鱼藻>苦草>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

5种沉水植物对N、P的直接吸收作用贡献分别为:1.5%~13.3%、2.2%~13.2%;扣除水体自净能力后,沉水植物的间接增效作用贡献率分别为:22%~30%、10%~20%,表明间接增效作用是沉水植物净化功能的主导。

640new.png




免责声明:本文由水生态环保网用户上传并发布,用于学习交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生态环保网立场或证实其内容有效性。 水生植物
悄悄报个药学硕士,然后惊艳那些看不起你的人!
广告
相关推荐
概念: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小微湿地的“窘境”与设计规范 || 标准规范
污水处理各种负荷的概念,你了解么?又该如何计算?
水生态系统该如何维护?| 《上海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手册》
谈谈我国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修复策略

首页

分类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