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天,来自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保加利亚、斯里兰卡、泰国、赞比亚等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4名官员,踏上了山东东营的土地。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的学员,此行目的,是来黄河入海口探寻中国生态文明的“绿色密码”。
在山东生态文明学院的“开班第一课”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悄然展开——指尖触碰节气罗盘,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智慧在互动游戏中鲜活起来;茶香氤氲间,学员们品味的不只是东方树叶的韵味,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挥毫泼墨时,中国书法的笔锋勾勒出生态文化的深邃底蕴;谚语交流中,非洲的雨季传说、东南亚的农耕歌谣与中国节气智慧碰撞出绿色发展的火花。
本次研修班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在为期4天的现场教学中,研修班前往东营市域内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9个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就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促共同富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主题开展研修学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让抽象的气候治理理论,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中国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非常宝贵。特别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治理思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发。”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学员表示。
山东生态文明学院负责人杜金华介绍,作为黄河流域首家专业化生态文明教育学院,学院构建起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近两年来已累计培训学员7380余人次。此次研修班是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实践,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交流,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