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水生态环保网

水生态环保网

生态环境部在《人民日报》发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 行业资讯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 时间:2022-07-26 10:25
  • 阅读:1662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

  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着力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全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0亿吨。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大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近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8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全国2804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国约1/3的行政村深入实施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比例达到90%以上。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约1亿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设立,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连续5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5000多个重点问题得到整改。出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开展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200万公顷。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被写入宪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

  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约29.4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过去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34%,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在大气环境方面,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重污染天数减少53.6%。在水环境方面,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在土壤环境方面,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21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升至56.1%,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2.65%。“十三五”末,水土流失面积较上世纪80年代监测最高值减少97.7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每5年一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

  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发布“昆明宣言”,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向世界介绍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认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科学理论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重在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必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全部评论(0)
入驻EcoMall水商城
推荐阅读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体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
  • 行业资讯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5-04-29 10:10
  • 阅读:1513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继民法典之后,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重要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看点一: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翻开厚重的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立法目的中,“保障
  • 政策时事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4-29 10:06
  • 阅读:1517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
  • 行业资讯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余敏江
  • 时间:2025-04-29 09:57
  • 阅读:1401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2025年4月23日,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志余指出,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为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一要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增加高质量
  • 近期会展
  • 来源:水利部
  • 时间:2025-04-29 09:37
  • 阅读:1288
联系我们
得善生态科技(上海)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基地技术中心楼422
邮箱:iwater@iwater18.com
Copyright 2026 iwater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水生态环保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6575号-1
  QQ咨询

高老师 张老师

  咨询热线

130-6278-3986
(早9:00-晚6:00)

  微信咨询

扫码关注
点点租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