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水生态环保网

水生态环保网

从“淘米洗菜”到“重回青绿” 门前那条河越来越清澈

      在河边出生、玩耍、种地、划船,68岁的邱水元见证了家门口那条河的每一次历史性改变。

  “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马桶涮盖;2020,绿色一代……”说起家门口这条河的历史,这位土生土长的老船夫不假思索地抛出了自己的总结。

  邱水元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在家门前,青色的锦江与鹿溪河交汇,养育着千万人。从都江堰出发,由府河、南河交汇而成,锦江从成都穿城而过,最终注入长江。

  锦江水质关乎成都,也关乎长江。

  从“淘米洗菜”到“江水浑浊”

  邱水元是一个生活在江边的农民、渔民和船夫,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和水打交道。

  黄龙溪镇是一个碧水环绕的千年古镇。在古镇的南端,青色的锦江与因携带泥沙而呈现黄色的鹿溪河交汇,形成了被当地人称为“黄龙渡清江”的独特景观。

  在邱水元心中,锦江最漂亮的颜色是青色。上世纪50年代的锦江清澈见底,黄龙溪沿岸尽是绿油油的白杨树、杨柳和茂密的竹林。童年时代,邱水元喜欢在夏日的夜晚到河里叉鱼,当地方言俗称“照火塘”。举起火把就能看清水面下休憩的鱼,一叉一个准。

  距离黄龙溪的古码头不远处,有一条担水巷。当时,每天一大早,这条长度不足百米的巷子便热闹起来,居民络绎不绝挑着担子从河边取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上游水质的恶化,锦江黄龙溪段的水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下滑,到80年代跌入谷底。

  邱水元记得,上世纪80年代,锦江流至黄龙溪时已经变了颜色。行人经过河边,无不掩鼻而过。赶上大雨,上游的鱼被暴涨的河水冲到河边,很多村民趁机结网捕鱼,收获颇丰。但鱼的味道却大不如前,因为受到污染总带有一股霉味,尤其是鱼头。

  邱水元说,那时候,河边的竹子甚至开始枯萎。切开一根竹子,可以看到里面变黑,质地松软易断、无法使用。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但凡讲究点的人家都挑井水”,昔日热闹的担水巷门可罗雀。

  在邱水元家门口的两河口,随着锦江由清转浊,“黄龙渡清江”的景色荡然无存。

  寻找污染源

  黄龙溪是锦江流域治理困境的缩影。

  锦江是成都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全长150公里,其流域面积只占成都全市的14%,却承载了全市46%的人口和超60%的GDP。锦江流域沿线的排水最终都要在黄龙溪汇集。而所有污染物,如果治理不好,最终都要进入河流。

  在邱水元看来,黄龙溪曾经的水污染主要是从上游带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场大雨过后,从成都市区过来的江水因为裹挟了各种污染就变成了黑色。“柴油的那种颜色,还散发着臭味。”他说。

  因为水质的原因,邱水元在上世纪90年代停止了捕鱼,转而当起了船夫,专门接待来黄龙溪的游客。

  记者从成都市水务部门获悉,锦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造纸厂、养殖场、农贸市场、农田、马路都可能成为污染源。比方说,田间使用的过量农药和化肥溶解到雨水里,进入河道,造成氮磷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河流自净能力下降。

  汽车排放尾气里的重金属沉积到道路表面,会伴随泥沙、灰尘、垃圾渗滤液一起被雨水冲入地下雨水管网,再进入河道。生活污水是锦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锦江流域每天约有300万吨生活污水需要进行处理。在黄龙溪当地,以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邱水元说,过去人们经常把簸箕里的灰尘渣子提到桥头、直接倒进河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基础设施投入并未跟上,令很多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堪重负,成都也不例外。

  地下管网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地方地下管网塌陷,有的地方污水管网错接雨水管网。有的老小区根本没有污水管网,整个小区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污染源点多面广,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滞后,这些因素增加了锦江污染治理的难度。

  重回青绿

  2017年,成都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目标,狠下功夫、重拳治水。2020年,锦江水质持续改善,黄龙溪断面实现20年来首次达标。至此,成都实现了V类水质断面全面清零。

  对于锦江水质最近几年的改善,邱水元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河水的异味消失了,河边散步的人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澈,“黄龙渡清江”的景观重现。鱼群的规模不断壮大,河边垂钓的人也开始多起来。随着水质向好,鱼的种类也增加到了10多种,包括鲢鱼、鲤鱼、鲫鱼、黄辣丁等等。

  发生改变的不仅是锦江的水质。邱水元发现,街道上多了很多垃圾桶,每天也有垃圾车上下午准时沿街收集居民的生活垃圾。随着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向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几乎看不到了。

  近年来,成都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持续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

  截污是重点。为了治理不同的污染源、减少排污的可能性,成都市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经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积极联动、消除监管盲区。聚焦“源头”强治理,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成都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排查治理,完成第一绕城高速内6911公里管网探测,预处理3460公里。

  清淤工程方面,成都对锦江流域内河渠进行清淤整治,彻底清除河渠淤堵物和污染底泥,清捞河渠水面漂浮杂物,清除岸坡和堤岸垃圾杂物,实现河渠水流通畅、水域环境整洁卫生。

  补水方面,成都重视保障水的生态功能,在枯水期从周边调水、不让河道干涸,并将处理达标的尾水引入生态湖泊、补充河道生态用水。

  “现在河面上划着手摇船,身心舒畅。”邱水元说,水质变好了,阵阵江风让人心旷神怡。

  目前,邱水元已经从船夫转型为在黄龙溪景区工作的一名讲解员,给游客介绍黄龙溪的历史,同时也是船工号子的传承人。他坚信,山清水秀的黄龙溪,定会迎来更多的游客和发展机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迪)


全部评论(0)
入驻EcoMall水商城
推荐阅读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体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
  • 行业资讯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5-04-29 10:10
  • 阅读:1514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继民法典之后,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重要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看点一: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翻开厚重的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立法目的中,“保障
  • 政策时事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4-29 10:06
  • 阅读:1517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
  • 行业资讯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余敏江
  • 时间:2025-04-29 09:57
  • 阅读:1401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2025年4月23日,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志余指出,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为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一要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增加高质量
  • 近期会展
  • 来源:水利部
  • 时间:2025-04-29 09:37
  • 阅读:1288
联系我们
得善生态科技(上海)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基地技术中心楼422
邮箱:iwater@iwater18.com
Copyright 2026 iwater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水生态环保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6575号-1
  QQ咨询

高老师 张老师

  咨询热线

130-6278-3986
(早9:00-晚6:00)

  微信咨询

扫码关注
点点租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