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持续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补偿金从2015年的9.7亿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60万元,全市优良水质河长比例由2015年48%增加到2021年75.2%,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一半以上。
突出“强生态”,探索水生态修复
北京市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目标,在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努力探索水生态修复的“北京路径”。
“我们持续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设200余处监测点位,以理化、水生生物、生境为监测指标,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定期开展调查监测。”韩永岐说,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55%左右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全市五大水系均监测到清洁水体指示物种。
北京市还利用人工智能、水下观测等技术,开展水生态智慧观测系统建设,对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基因测序。在大兴区新凤河、丰台区园博湖率先搭建鱼类实时智慧观测平台,实现鱼类实时监测记录、人工智能识别等。
北京市持续推进河湖缓冲带建设与自然岸线保护,促进水体生态功能进一步恢复。2021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67.9%,其中,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达到75%以上。特别是大兴区新凤河实施修复后,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Ⅳ类,河道内水生植物覆盖度达70%以上,水生态提升明显。此外,在丰台区河西地区探索新的修复路径,促进多要素、全流域的系统修复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