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水生态环保网

水生态环保网

《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 地方新闻
  • 来源:合肥日报
  • 作者:潘子璇
  • 时间:2022-11-23 12:44
  • 阅读:1192

日前,《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目标:到2025年,“美丽合肥”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巢湖成为“最好名片”,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精彩呈现;到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常态,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美丽合肥”基本建成。

重现土著鱼类及水生植物

坐拥八百里巢湖,合肥水网密集,湿地星罗棋布,凭借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将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是建设“美丽合肥”的重要一环。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将系统修复和保护巢湖流域自然环境,到2025年,巢湖流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明显恢复。

合肥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统领,协同实施碧水工程、安澜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发展工程、富民共享工程,深化巢湖流域水污染“四源”同治,进一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态环境整体趋好,水华发生频率和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巢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巢湖“十年禁渔”政策,修复鱼类洄游繁殖通道,科学选点设置人工鱼巢,逐步改善鱼类繁衍生境。科学制定巢湖生态水位调控方案,为全湖水生植物萌发、鱼类洄游产卵等提供水文条件。到2025年,鱼类结构优化且生物量增加大于10%,巢湖重现土著鱼类银鲴及水生植物轮叶黑藻。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许雷说:“我们将开展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的调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重点调查分析鱼类、底栖生物、藻类现状。加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力度,修复巢湖闸、裕溪闸过鱼设施,保护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设立湿地观鸟区域和鸟类保护区。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偷捕等违法行为。”

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四季之冷暖,是大自然予以人们的馈赠,也是“美丽合肥”的一个缩影。

《规划》提出,将实施氮氧化物(NOx)和VOCs协同减排,推进多污染物和关联区域联防联控,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2025年年底前,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许雷介绍,在污染防治方面,合肥将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强化柴油货车精细化监督管理。到2025年,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9%以上。同时,推动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加强堆场、码头、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控制,推进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

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合肥将推进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人体健康、生态安全及重大工程的影响。加强监测预警,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损失。到2025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雨雪、冰冻灾害等问题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打造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不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助力。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2~4户,5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6~8户,10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20~30户,形成国内领先的两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如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规划》明确,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将研究制定蜀山区、合肥高新区节能环保专项规划,加快打造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领域国家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节能环保领域产学研转化,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此外,建设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推广农林沼气发电等,到2025年,合肥市新增光伏发电186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6.12万千瓦。

2025年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强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支撑、出租车和电动租赁汽车为补充、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创造条件引导公众低碳出行。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到2025年,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低碳出行成为首选,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公路货运比例降低到82%以下。

同时,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设施建设,公交站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实现全覆盖。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持续降低营运车辆和船舶单位运输周转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应用。(潘子璇)


全部评论(0)
入驻EcoMall水商城
推荐阅读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体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
  • 行业资讯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5-04-29 10:10
  • 阅读:1513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继民法典之后,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重要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看点一: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翻开厚重的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立法目的中,“保障
  • 政策时事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4-29 10:06
  • 阅读:1517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
  • 行业资讯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余敏江
  • 时间:2025-04-29 09:57
  • 阅读:1401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2025年4月23日,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志余指出,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为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一要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增加高质量
  • 近期会展
  • 来源:水利部
  • 时间:2025-04-29 09:37
  • 阅读:1288
联系我们
得善生态科技(上海)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基地技术中心楼422
邮箱:iwater@iwater18.com
Copyright 2026 iwater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水生态环保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6575号-1
  QQ咨询

高老师 张老师

  咨询热线

130-6278-3986
(早9:00-晚6:00)

  微信咨询

扫码关注
点点租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