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水生态环保网

水生态环保网

2475.82亿元生态环保资金预算,水污染治理占多少?

  • 行业资讯
  • 来源:环境经济
  • 时间:2023-02-16 09:56
  • 阅读:1258

近日,财政部对2023年的多项生态环保资金预算做出安排。这些资金,涉及水、大气、土壤、农村、管网、生态修复、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总额达到了2475.82亿元。

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类资金预算体量也非常大,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883.84亿元,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14.6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31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财政资金在生态环保领域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动力保障,进一步激发绿色发展动能,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7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略有减少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水污染防治工作,事关长远发展,任务繁重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十三五”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地表水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4.9%,比2016年上升1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2%,比2016年下降7.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两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质;重要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泊(水库)占72.9%,比2016年上升6.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泊(水库)占5.2%,比2016年下降2.8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2%,比2016年上升3.8个百分点,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全国1170个地下水考核点位质量极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

图片

杭州市淳安县羡山岛景色美丽。

这期间,水污染防治资金为783亿元,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资金对各地消减劣Ⅴ类断面、建立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黑臭水体、改善环境质量都发挥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新阶段。2022年11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共安排2023年水污染防治资金170亿元,相比于去年,水污染防治资金预算从180亿元变成170亿元,略有减少。

记者注意到,2023年分配水污染防治资金超10亿元的省份包括四川、江西、陕西、湖北、湖南、青海。其中,青海所占最多,为14.5亿元,其次为湖南省12.5亿元,湖北省11.6亿元。相较于2022年下达预算的“前三甲”,湖北挤掉四川进入第三位。

据悉,17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主要支持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中向好,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引导支持长江流域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促进流域水质逐步提高。

针对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国家为2023年定下了这些整体绩效目标:重点流域(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84.2%;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91%;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25%左右,并把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列为生态效益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专项政策用于水生态治理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相关政策。2015年,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在整合原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新的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并联合印发《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意在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水污染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呵护好水资源,涵养好水生态,强大的财政支持不可或缺。

11.25亿元,新增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资金预算

当前,我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刚刚起步,“十四五”需要完成4000多个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虽然地方治理积极性高,但仍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不少业内人士公开表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空间巨大,已成为农村环保市场新赛道,应加强政策引导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2022年11月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新增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资金预算表”,资金总额为11.25亿元。

据悉,目前这项工作处于试点阶段,资金预算只涉及15个试点城市,包括山西省晋城市、辽宁省锦州市、黑龙江省绥化市、江苏省宿迁市、安徽省宿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周口市、湖北省孝感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中山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四川省广元市等。

记者注意到,各地的补助金额也各不相同,15个城市中,9个城市的补助金额为1亿元,3个城市是5000万元,还有3个城市是2500万元。

据悉,资金主要支持地方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措施,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黑臭水体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系统性一体化治理任务也可纳入支持范围。试点城市要建立完善制度,鼓励村民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日常管护,探索采用政府补贴、受益者付费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管护长效机制,切实避免返黑返臭。

为什么2023年要新增这一项资金?往前追溯就会发现,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农业农村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其中对农村黑臭水体做出了详细安排。

同年3月4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在各省(区、市)遴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同年4月22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在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时表示,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结合“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推动环境综合整治。系统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基本消除4000余个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的引导作用,联合财政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组织技术团队,加强帮扶指导,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治理模式和长效机制。通过我部“美丽乡村”等专栏,推广典型地区经验做法。

财政拨款,专门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打造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19亿元,生态保护修复类资金预算体量大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开展顶层设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改革创新,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投入,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安全基础。

2022年1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第一批)的通知》《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第二批)的通知》主要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共计119亿元。

记者了解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共16个,每个项目的奖补资金基本都是20亿元(只有1个项目是10亿元);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则有11个,单个项目的奖补资金均为3亿元。

第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涉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市),分别下达预算2亿元至8.5亿元不等,合计108亿元,工程奖补总额310亿元。用于支持开展“十四五”第一批、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西藏山南雅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第二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涉及: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四川、贵州、西藏、宁夏,合计11亿元,工程奖补总额33亿元。用于支持开展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根据2021年11月财政部修订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是用于支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和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的,应优先用于解决生态系统突出问题。

《管理办法》规定,不得用于:不符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等国家管控要求的项目;有明确修复责任主体的项目;已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公园、广场、雕塑等旅游设施与“盆景”工程等景观工程建设。

对于支持范围内的生态修复项目工程,《管理办法》也明确制定了相关奖补措施。其中,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奖补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工程总投资10亿~20亿元的项目奖补5亿元;工程总投资20亿~50亿元的项目奖补10亿元;工程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奖补20亿元。用于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的奖补资金采取项目法或因素法分配。采取项目法分配的,工程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历经艰难修复过程,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伤疤”,终将逐渐“愈合”。每一个重大工程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投入”,“真金白银”更要用在刀刃上。这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更是不二法则。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全部评论(0)
入驻EcoMall水商城
推荐阅读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体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
  • 行业资讯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5-04-29 10:10
  • 阅读:1513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继民法典之后,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重要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看点一: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翻开厚重的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立法目的中,“保障
  • 政策时事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4-29 10:06
  • 阅读:1517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
  • 行业资讯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余敏江
  • 时间:2025-04-29 09:57
  • 阅读:1401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2025年4月23日,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志余指出,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为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一要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增加高质量
  • 近期会展
  • 来源:水利部
  • 时间:2025-04-29 09:37
  • 阅读:1288
联系我们
得善生态科技(上海)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基地技术中心楼422
邮箱:iwater@iwater18.com
Copyright 2026 iwater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水生态环保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6575号-1
  QQ咨询

高老师 张老师

  咨询热线

130-6278-3986
(早9:00-晚6:00)

  微信咨询

扫码关注
点点租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