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水生态环保网

水生态环保网

对话侯立安院士:构建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 人物新闻
  • 来源:环境保护
  • 时间:2023-02-20 11:37
  • 阅读:1727

图片


侯立安,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环境工程专家。2006年毕业于解放军防化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兼任国家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侯立安院士是我国特种污染防控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获国家专利60余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抓手在哪里?全过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如何构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侯立安。

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问:《意见》提出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您认为此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应对措施有哪些?

 侯立安:饮用水安全是水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计民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应以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护为抓手,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完善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保障体系,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思维观念落后、治理速度滞后于污染速度等问题,饮用水水质达到高品质饮用水水平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水源地的水污染、传统水处理工艺的自来水厂难以彻底去除新污染物等问题,导致饮用水水源面临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双重威胁,健康饮水面临重要挑战。目前,要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以识别重点风险源为目标,构建新污染物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体系,建立完善风险评价方法,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要认真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大力发展高效、灵敏的新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展污染物识别和清单研究;开展新污染物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绿色、高效的新污染物实用去除技术,研发并构建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新污染物转化迁移体系的智慧化水网;通过攻克上述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污染物防控技术装备,掌握一批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污染物防控体系的标准化、优质化;基于上述实用型去除技术和智能化供水系统,对传统净水工艺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制备高品质水的示范工程。

推动污水处理向“能源自给”“资源回收”的发展方向转型
问:目前,我国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应用状况如何?您对此有哪些展望,可否具体描述一下?

侯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度逐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1亿m3/d,同比增长7.8%;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7.89%,比上年增长0.36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68.6%,比上年增长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和处理量日益增大,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短板日渐突出。城市污水处理存在污水管网项目建设与升级改造滞后、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偏低、污泥无害化处置不规范等问题,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未来,应以建设高质量城市污水处理体系为主,实施系统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优化并重策略,开展资源回收、能源开发与利用及碳平衡理念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系统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农村现有污水处理厂2199座,处理能力达122.04万m3/d。但总体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薄弱且分散,处理效率仍有待提高。我国农村污水2021年处理率为28%,与2016年相比,处理率仅提高了6%。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还存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市场化运营薄弱的现象。鉴于此,要借鉴成功经验,如“千万工程”“全域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水污染防治模式和方法,加大适用于农村环境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和装备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污水处理设备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部分设备的自主研发。但是我国污水处理厂更多聚焦污染物高效去除和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缺乏关注。我国亟待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提高污水循环回用率,强化污水污泥的资源/能量回收,推动污水处理向“低碳”“能源自给”以及“资源回收”的发展方向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产业结构和技术对水环境质量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问:您对构建全过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体系,有着怎样的见解与思考?

侯立安: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是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重要方针。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减碳的共识,持续深化节能降碳行动,形成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自身科学技术水平、产业技术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力度。同时,由于环保设施大都是压力型驱动,动力源基本上是传统的化石能源,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构建绿色、安全、低碳、高效的经济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的系统改革。




全部评论(0)
入驻EcoMall水商城
推荐阅读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可1分钟“揪出”
  •     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体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并同步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这一创新成果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分析化学》《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等国际
  • 行业资讯
  •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5-04-29 10:10
  • 阅读:1509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4月27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继民法典之后,首次亮相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有哪些重要看点?“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看点一:明确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翻开厚重的法典草案,总则编第一条立法目的中,“保障
  • 政策时事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4-29 10:06
  • 阅读:1512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的经验——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
  • 行业资讯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编辑:余敏江
  • 时间:2025-04-29 09:57
  • 阅读:1396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第20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
  •     2025年4月23日,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指导下,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第二十届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在苏州召开。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志余指出,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为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一要以需求为牵引,不断增加高质量
  • 近期会展
  • 来源:水利部
  • 时间:2025-04-29 09:37
  • 阅读:1283
联系我们
得善生态科技(上海)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基地技术中心楼422
邮箱:iwater@iwater18.com
Copyright 2026 iwater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水生态环保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6575号-1
  QQ咨询

高老师 张老师

  咨询热线

130-6278-3986
(早9:00-晚6:00)

  微信咨询

扫码关注
点点租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