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浙江下渚湖、浙江浦阳江(浦江段)榜上有名,浙江马金溪(开化段)也进入了提名案例。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浙江省更是“连中三元”。多次入选名单是浙江省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浙江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水污染减排与环境扩容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和保护的丰硕成果。
杭州千岛湖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库容量178亿立方米,素有“天下第一秀水”美誉,是我国特大型深水人工湖泊、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人工湖、杭州嘉兴地区1300余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千岛湖面临着临湖地带生态空间不足、水质保优压力加大、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增高等问题。
为保护千岛湖“一湖好水”,杭州市开拓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特大型湖泊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欠发达地区“两山转化”和共同富裕的做法,总结“千岛湖模式”。
一是改革创新实现制度突破。建立特别生态功能区,出台《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县级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千岛湖环境质量管理规范》,确立生态保护“三个一”目标:“出境断面始终I类、生态环境全国一流、全市第一”。创设干部任前“绿色谈话”、实施招商引资项目生态审查等制度。
二是生态修复筑牢环湖屏障。统筹推进保护与修复,完成多个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出台《千岛湖临湖地带建设管控办法》,严格控制临湖地带开发强度,科学保护湖岸线、山脊线和天际线。沿湖1210个人工湿地、各类生态缓冲带及大量自然岸线,形成陆域污染入湖的有效拦截带。
三是控源减污推动水岸同治。制定政策措施和保护措施“两张清单”,实施农业、林业、工业、生活四个污染防治方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打造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成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综合示范区。先后取缔湖区砂场81处,整治网箱养殖2728亩;实施全水域“保水渔业”和库湾“生态浮岛”措施,提升水质同时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
四是科技支撑助力全域保护。建成湖库类水质水华预测预警系统,创新开发淳安全域智治平台“秀水卫士”。建立千岛湖生态系统研究站,开展千岛湖生物多样性调查、网格化加密监测、农业面源治理技术、蓝藻水华防控和生态浮岛技术等研究,为千岛湖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五是深绿发展促进共同保护。立足生态优势,创新开发“两山银行”数字驾驶舱应用,激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实现机制。打造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水饮料等深绿产业体系,创新推动“本域保护、异地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强化财政保障支持,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上下游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入推动流域共保。
近年来,通过采取扎实措施,高标准保护千岛湖,千岛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居全省90个县(市、区)第一。千岛湖入湖生态流量目标为7.7 m3/s,出湖生态流量为19.5 m3/s,历年来均远远满足生态流量要求。水质从2009年的Ⅱ类提升至2022年的Ⅰ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2009年相比分别降低19.2%、67.4%、50%、5.3%。2022年千岛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28.9,为贫营养,指数位居全国重点水库前十。千岛湖自然岸线率达到90%以上,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现有鱼类107种,土著鱼类98种,具有较高的鱼类多样性。
千岛湖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走在前列、成为示范”的要求,全面构建以千岛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湖岸、湿地为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为跨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借鉴。
湖州西苕溪
西苕溪是浙江省湖州市的母亲河,是太湖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太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苕溪流经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和吴兴区,干流长145千米,流域面积2274平方千米。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西苕溪成为污染排放的集中地,干流及其支流汇入太湖前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自然岸线遭受严重破坏,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近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以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部署为指引,全面构建水环境综合治理新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标准先行。先后编制印发《湖州市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湖州市“水韵湖城”行动方案》《西苕溪“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及年度计划》等文件,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同时,制定发布《水工程生态建设技术规范》《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技术规范》《生产用水企业节水指数评价规则》等市级以上标准21项。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按照“城乡生活污染集中治、工业点源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沿线集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等区域截污纳管,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和验收“三统一”。启动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推行“三池两坝”模式治理渔业尾水养殖60万亩。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地理工程实施远程监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第三方运维规范化、专业化。实行航道“源头堵、中途截、目的港查”全线监控,切实减轻船舶对河道水环境影响。深入开展节水标杆引领行动,对国家、省级重点用水单位试点推行智慧水管家系统。
三是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开展水源地经济林退还公益林,通过林权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建立集体生态林场,封山育林。全面开展水生态健康评价工作,摸清西苕溪水生态健康底数。积极推进“水韵湖城”生态修复,高标准打造100条生态示范河道。编制出台《湖州市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导则》《安吉县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分及建设示范方案》,扎实开展河湖缓冲带建设,累计完成120公里。制定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和管控责任制。四是创新机制,深化管理。“河(湖)长制”由湖州走向全国,探索形成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湖州市委书记担任西苕溪市级“河长”,此外还招募有责任心、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河长”“巾帼河长”“养殖户河长”等民间河长6000余名,全面打响共青团“河小青”、妇联“美丽河嫂”品牌。创新成立“黄浦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公众护水基金”,推进西苕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开展“巡河湖 找问题 赢奖励”等活动,营造全社会治水、节水、爱水、护水、亲水浓厚氛围。五是传承理念,治水惠民。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出治水“组合拳”,增加了西苕溪的活性和弹性,原先的黑臭之地现已成为网红地,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水环境的改善使旅游人次逐年增加,2021年湖州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4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8.9亿元。西苕溪安吉上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万标箱,黄金水道绿色发展前景光明。2021年全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5:1,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0万元。
通过系统治理、保护与修复,西苕溪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2015—2021年,塘浦、荆湾、铁路桥3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与2015年相比,2021年铁路桥断面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指标分别下降11.4%、19.1%、64.4%;横塘村水文站达到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西苕溪岸线具有较好的原生态护岸特征,自然岸线率达到98%;中华秋沙鸭、中华水韭等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安吉小鲵、塘鳢等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2022年6月,西苕溪出现数十年来最大的白鱼洄游潮。
西苕溪的治水实践,牢固树立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治理,把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任务,探索了“思路清、力度大、措施实、机制活、氛围浓”的治水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污染源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创新等方面可为丘陵地区流域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提供借鉴。
嘉兴南湖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湖体南北长,东西狭,水面面积0.5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平均水深3.05米,是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条河流的起点、终点交汇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南湖沿岸生活源雨污分流不到位,岸边生活污染入湖不断积累;区域内河网密集,航运发达,航行扰动使原本浑浊的水体浊度更高,不利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南湖四周地势低平,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体流动性极差,易加剧污染物积累。长期以来,南湖水体浑浊、感观差、总磷不达标、生物多样性欠缺等问题,再加上湖区面积小,基本失去了湖泊的生态调节功能。
为提升南湖水质,全方位构建南湖新生态,2016年嘉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全市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养殖业治理等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开始,结合老旧小区搬迁、改造,对南湖周边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现清污分流,南湖水质逐步提升,除总磷仍为湖库Ⅴ类外,其他指标能达到Ⅲ类,但水生态仍较为脆弱。2020年,嘉兴市投资2.68亿元开展南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探索采用“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方式,通过源头削减、生态补水、内源清除、原位净化等多措并举,系统解决水体浑浊、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形成环湖连通绿廊,实现南湖湖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自然良性循环。
一是先水养草实现入水降浊提质。充分考虑南湖“水系通、换水时间短、水质浑浊、积淤厚、生态系统弱”现状,构建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模拟测算南湖换水周期和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测算,在南湖建设6处入湖控水设施,通过建设拦河闸坝,对进入南湖主湖区的水进行过滤降浊,全面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为水草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后草养水实现水域自净体系。根据水质特点,陆续在南湖抛投多种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乐藻等耐污能力强,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础条件;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作为优势种,进一步助力净化水体。同时,考虑到生物多样性,选取了矮生苦草、微齿眼子菜等伴生种,并投放5.6吨底栖动物螺、贝、蚌等水生动物,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是数字赋能实现水环境长效监管。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能力向主动精细、现代高效转变。基于大数据平台、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整合南湖水域及汇流水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文、钢坝实施监控等数据,构建一张图的水务综合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南湖水质、水文的实时监测,精确跟踪水质数据,预测变化趋势,及时预警防范,确保南湖水质的长期稳定。
目前,南湖水质稳定达到湖库Ⅲ类水平,湖区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25%,修复面积已达14.8万平方米,占水域面积的28.5%,透明度达到0.8米以上,较治理前的20至30厘米实现大幅提升。恢复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水面绿意点缀、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边”三者协调的优美景观。
南湖美丽河湖建设通过外源截污、水量调控、内源清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湖区水体流速和更新速率,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有效破解了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可为平原水网地区湖泊保护修复提供借鉴。